文章节选
为大国重器安上“中国心”
工业老字号专攻“卡脖子”
沿着沈阳铁西区开发大道一路驰骋,车窗外各型货车穿梭不息,工业“老字号”鳞次栉比,沈鼓集团、东北制药、沈阳化工……这些与新中国同龄,甚至还要年长的企业,曾经诞生新中国工业史上无数个“第一”,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成立于1952年的沈鼓集团,如今已成长为世界上少数能设计制造大型复杂压缩机、高端核主泵等重大装备的战略型、领军型企业,每年攻克上百项技术难题,自主研发不断打破国外垄断。
走进转子车间,记者见到了掌管生产的智慧“大脑”——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进度和状态清晰显示在电子屏幕上,产品研发设计已完全实现线上协同。沈鼓集团信息数据中心副主任王宗玉表示:“搭建了数字化的创新设计平台,像一些典型产品的这种设计周期,现在能够降低到到50%左右;构建了覆盖全集团的数字化车间系统,实际上我们生产计划的这种智能化排产以及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和流程化的管理,使生产效率提升了12%以上。”
数字化转型,让传统制造产业迸发新活力。眼下,沈鼓集团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CAP1400屏蔽电机主泵研制”刚刚通过国家能源局验收,这是目前压水堆核电站技术难度最大、最复杂的设备之一,投产后,将为我国核电站安装更稳妥可靠的“中国心脏”。
以数字技术为矛,向改革要动力,赋能传统行业提质增效,底蕴深厚的老工业基地早已谋变开新局。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张万强指出,通过改造升级重塑传统优势,做优做强产业链,正是“新突破”的关键着力点:“在41个工业大类当中辽宁有40个,在207个工业种类当中有197个,工业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完备。装备制造业、冶金、石化,这是辽宁的三个重点产业。装备制造业,辽宁有宏大的数字化的应用场景是我们的发展优势,用宏大的应用场景去对接数字化。冶金和石化,原来讲东北产品‘傻大黑粗’,怎样向精细化的方向转变,实际上就是拉长它的产业链,提升产业的附加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