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工业园区于 2010 年被授为 " 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 。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江津工业园区已经培育形成以基地示范产业即装备制造为龙头,汽摩、电子信息、新型材料、食品加工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2014 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1165.9 亿元,同比增 27% ,占江津区工业总产值 88% ;规模企业总产值 1032.7 亿元,同比增 26% ;入库税金 30.5 亿元,同比增 15% ;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 298.3 亿元,同比增 14% ,占江津区 GDP 的 53.8% ,工业园连续 12 年被评为 " 重庆市十强工业园区 " 。
产业实力跃上 " 新台阶 "
装备制造业是江津工业的第一产业。基地始终坚持集群发展理念,全力加快装备制造 " 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 " ,并取得显著成效,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 " 爆发式 " 增长。近年来,基地入驻企业、工业投资、产值、税收等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现已投产装备制造企业 455 户,规模以上企业 175 户。 2014 年,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757.9 亿元,同比增 26% ,占园区工业总产值 65% 。
二是 " 链条式 " 集聚。坚持 " 大项目 — 产业链 — 产业基地 " 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三大装备制造集群。首先是以重庆齿轮箱、重庆潍柴、三一重工、江增重工、江津 ABB 增压器、江电电力等企业为龙头的通用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传动设备、柴(汽)油动力机械、增压器、铸锻机械、数控机床、工程机械、输变电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及配套产业, 2014 年实现产值 288.4 亿元;其次是以小康汽车、北汽特车、耐世特、潍柴汽车、铁马汽车、润通动力等企业为龙头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摩托车、工程车、特种车等整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 2014 年实现产值 279.2 亿元;再其次是以赛迪重工、建工工业、龙煜铜管等企业为龙头的金属制品制造业,重点发展工业炉燃烧装置、冶金成套设备、液压润滑设备、机电液一体化设备及配套产业, 2014 年实现产值 124.4 亿元。基地装备制造产业集中度达到 97.9% ,整机与零部件企业的产值比例为 2.5∶1 ,实现了从 " 做企业 " 到 " 做产业 " 的转变。
三是 " 科技化 " 支撑。基地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9 家,拥有重庆齿轮箱、重庆潍柴、重庆建工 3 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有省级技术中心 9 个,有效专利 600 余件;基地德感组团是重庆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绿色装备制造列入重庆 "121" 科技支撑示范项目,重庆齿轮箱、重庆潍柴先后获得 " 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 " ,重庆齿轮箱被评为 " 国家首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 。
四是 " 品牌化 " 发展。继命名为 "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 后, 2012 年又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 " 国家绿色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 ;德感组团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表彰 " 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 " 称号,获誉 " 重庆特色产业新名片 " ,跻身重庆产业版图新地标。
提质升级 " 新突破 "
基地遵循工业经济发展规律,坚持扩大增量和优化存量并重、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举、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行,以实干推动产业发展。
打造开放平台。一是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全方位构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二是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三是积极争创国家级经开区。着力推动经济要素、经济活动向园区集聚,促进二三产业在园区融合发展,争创国家级经开区,提升开发开放水平。
坚持集群发展。一是锲而不舍招商选资。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坚持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绿色招商等,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着力招引龙头企业,培育骨干企业,集聚小微企业,拉长变粗上、中、下游产业链条。二是全力以赴促建项目。坚持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程序,以督查倒逼落实,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责任制、领导联系企业制度、 " 项目秘书制 " 等,协调解决好企业建设、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动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产。三是创新模式建设标准厂房。
实施创新驱动。一是深化 " 产学研 " 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加强与集团总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 " 产学研 " 合作,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推进 " 两化融合 " 发展。引导企业加大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力度,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三是培育自主品牌。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积极协调工商、质监等部门,分类别、有重点地对企业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等方面的帮扶指导,构建名优特产品申报绿色通道,推动 " 造产品 " 向 " 创品牌 " 跨越。
优化投资环境。一是强力推进 " 产城融合 " 。二是有序完善基础设施。三是精细服务管理。
新常态下 " 新作为 "
按照 " 整机 + 配套 " 思路,着力做大做强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金属材料制品制造三大产业集群,提升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系统集成能力、成套生产能力、协作配套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整体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力争到 2016 年,培育 100 亿级龙头企业 1 户, 50 亿级龙头企业 5 户, 10 亿级企业 30 户以上,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 1000 亿元,本地配套率达到 70% 以上,形成千亿级装备制造基地。
通用设备制造。重点围绕德感组团重庆齿轮箱、重庆潍柴、江津 ABB 增压器等重点企业,引进一批上下游企业,打造内燃机、齿轮箱、增压器、汽油发动机产业链。形成年产 60 万台高速柴油机、 4000 台中速柴油机、 60 万台车用汽油机、 100 万台摩托车发动机生产能力。力争到 2016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400 亿元,区内配套能力达到 70%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围绕北汽特车、小康汽车、潍柴汽车、重庆铁马、润通动力等重点企业,引进一批汽摩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打造特种车、微车、重卡、乘用车、摩托车产业链,形成 50 万辆微车、 5 万辆重卡、 30 万辆乘用车、 100 万辆摩托车、 2 万辆特种车的生产能力。力争到 2016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400 亿元,区内配套能力达到 80% 。
金属材料制品。围绕赛迪重工、龙煜铜管、建工集团、哈维斯特铝业等重点企业,打造铜管、钢铁制品、铝带薄板、冶金装备产业链,形成年产 10 万吨精密铜管、 80 万吨生铁、 50 万吨特钢、 30 万吨铝材生产能力,力争到 2016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150 亿元,区内配套能力达到 75%